英汉翻译乱谈

Posted by HX on 2017-12-03 | 👓

说到翻译,大家一定不陌生。我们从小接受的英语教育(起码在中国)充斥着大量的英汉汉英翻译,比如学 mind 的时候,老师告诉我们这是「思想」,我们就记住英文的 mind = 中文的「思想」,这种外语教学方法,我们称之为语法翻译法(自备梯子) 。但是,这种词词对应的翻译(word-for-word translation),与其叫翻译,不如叫映射。随着英语成为一门通用语(lingua franca),我国洋文好的人也日益增多,再加上语法翻译法的普及,似乎只要会洋文的人就可以搞翻译了。然而,许多人的译文质量却不敢恭维:各种翻译腔、文白不分暂且不提,连原文意思都没有理解就边看边译的大有人在。 因此,我写这篇文章来「乱谈」一下翻译的基础知识。我没有系统学习过翻译,错误疏漏在所难免,如果说错了,那就错了呗。

一、简单英汉句法

具备高中英语水平的人都应该知道,英语句子可以分为简单句、并列句和复合句,而简单句又有五种基本句型,即:

  1. SV(主谓)
  2. SVO(主谓宾)
  3. SVOO(主谓双宾)
  4. SVOC(主谓宾宾补)
  5. SVC(主系表)

我就不打算具体说了,不懂的回去翻高中英语书吧。

我要重点说的,是汉语的句法,准确地说,是现代汉语的句法。现代汉语语法受到西方语言语法影响相当大,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,汉语都可以直接用相似的句式表达出来(符不符合习惯是另一回事了),这是汉语的第一种句式结构:主谓句。如:

孔乙己死了。
我爱你。
我买了件礼物给你。
专家认为强人工智能遥不可及。
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。

以上分别对应英语基本句型的 1~5。

有时,汉语中的一些句子不适合套用英语的主谓结构来分析,取而代之的是汉语的第二种句式结构:主题评述句(topic-comment sentence)。这种句子一般以主题开头,后接的是对主题的评论或描述。如:

这支笔(主题)颜色很好看(评述)。
书(主题)你买了吗(评述)?
他(主题)个子有一米八(评述)。
西方的哪一个国家(主题)我没去过(评述)?

还有时,汉语句子中根本没有主语,这是汉语的第三种句式结构:无主句(null-subject sentence)。如:

下雨了。
识得唔识得啊?
未经允许,不得入内。
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,便是雪国。

英汉翻译时,应视情况选择汉语句式(这句也是无主句),而不能一味翻译成主谓句,否则就会出现翻译腔。如:

SVC: She is a good swimmer.
主题评述句:她游泳游得不错。 / 她水性好。
主谓句:她是个好游泳者。

上句采用主题评述句就显然要好过主谓句。

二、形合与意合

具备高中英语水平的人都应该知道,英语句子之间要用恰当的标点符号断开,或者用连词连接,像中文一样一路逗号接到底是不可饶恕的语法错误。即两个句子必须要符合下列公式之一:

  • Sentence A. Sentence B.
  • Sentence A? Sentence B.
  • Sentence A! Sentence B.
  • Sentence A; sentence B.
  • Sentence A: sentence B.
  • Sentence A — sentence B.
  • Sentence A [连词] sentence B.

绝对绝对不允许的写法(除非你是个诗人或者莎士比亚级的可以开创英文用法的文豪):

  • Sentence A, sentence B.

这种特点叫做形合(hypotaxis,字面意思是从属),即句与句之间要用显性的语法形式接合,在英语中就体现为用连词接合句子。所以,英语句子中的连词并不一定有实在的意思,可能只是为了句法正确才加入。

相对地,汉语则是偏意合(parataxis,字面意思是并列)的语言,即句与句之间通过语意接合,没有明显的从属关系,好像是一个个句子直接拼在了一起。

对比下句:

Without saying a word, he stood up and left.
他一言不发,起身离去。
他一言不发,起身然后离去了。

The boy ran so fast that I couldn’t catch him.
那男生跑得太快了,我抓不住他。
那男生跑得如此之快,以至于我抓不住他。

这里英文的连词 and 和 that 是句法需要,译成汉语时无需译出,否则就会出现如上两例最后一句的翻译腔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英语并非全形合,汉语也并非全意合。形合与意合,靠译者取舍。

三、归化与异化

看过美剧的人都应该知道(没看过也不要紧),某些字幕组常常把美国人说的 Twitter, Facebook 翻译成「微博」、「人人网」。这种翻译策略,就叫归化(domestication,字面意思国内化本土化),也就是使译文贴近目的语的文化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如西方的 God,专指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所信仰的唯一的神,翻译过来变成了「老天爷」,然而二者并非完全对等(即使是「上帝」也不是完全对等)。再如谚语 “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.” 意译成「心有余而力不足」,而不是直译成「精神上愿意,肉体却软弱」。

异化(foreignization,字面意思国外化陌生化)则是使译文贴近源语言的文化,丰富目的语的表达。比如 rock and roll 介绍到汉语成了「摇滚」,饺子介绍到英语成了 Jiaozi(早年间译为 dumpling,该词实际泛指任何包起来的面食,近年更提倡将饺子一词异化为 Jiaozi)。

有时,一些翻译即可归化,也可异化,如:

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
归化:一箭双雕
异化:一石二鸟

而有时,归化与异化需要谨慎选择、把握尺度,如:

I couldn’t agree more.
归化:(我)十分赞同。
异化:(我)不能同意更多。

The great earth makes herself hospitable with the help of the grass.
归异适当:大地借助于绿草,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。(郑振铎 译)
过度归化:有了绿草,大地变得挺骚。(冯唐 译)

归化与异化并非只体现在直译和意译上,刘慈欣的《三体》翻译到英文时,由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深入人心,译者对作品中带有性别歧视的文字进行了处理,这也算是归化(对英语来说)策略的应用。

四、原文分析

上过知乎的人都应该知道(没上过也不要紧),严复说过译事三难是「信、达、雅」。严复当时所说的今天是否还适用我们按下不表,「信」字却是每个译者都应当遵守的信条。简单来说,「信」即是忠于原文。译者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翻译,而理解原文又有许多方面,如语义、语体(文还是白)、语气、文化背景等。

知乎上有个问题问李宗盛的「越过山丘,才发现无人等候」怎么翻译成英语,我摘选几个回答:

Climb over the hill, alone still.
Across the hill waits no Jill.
Over the mountains, mountains.
One trudged over the hill, only to find no one waits still.
I kept my promise but who cares?

你觉得哪个翻译好?事实上我觉得问题下的回答都不够好,但我喜欢上面的第二句和第四句。

第一句语法就不对,一棍子打死,更别谈什么理解原文了。

第三句违背了「信」的原则,「才发现」的那种意外感呢?「无人等候」的无奈呢?这一句给人的感觉更像是「山峦重重」吧?

第五句看似理解了原文所以意译,实则也违背了「信」的原则,问问自己,原文和译文是一个意思吗?是吗?吗?

第二句好在它押韵,而且用了典(不知道算不算典啦),Jill 来自 Jack and Jill(英文中对男女的代指)。本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翻译,可惜的是,它似也没有达到「信」:「无人等候」里的那个人一定是女人吗?一定是「我」的爱人吗?其实这句话可以表达的意思有很多,但最主要的意思(个人认为)应该是「我以为千辛万苦登上巅峰就能得到我追求的东西(爱人、别人的关注、理想等等),但我错了」。

第四句是唯一勉强达到了「信」的译文,问题是若是这么翻译,是强行押韵了,而且总是差点韵味(那是「雅」的层次了)。

以上是语义和语气两方面,除了这两方面,还经常有人不分析语体,如:

FOR PAUL(《速度与激情7》中致保罗·沃克的献辞)
别后悠悠心相念,几回梦里与君同。

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.
情堪隽永,也善心潮掀狂澜。

需知日常使用的英语,包括一些书面语,都是大白话,没必要也不可以用古汉语去翻译。除非英语原文的确是正式公文,或者写作的时代的确是较早,像英国女王对图灵的赦免,或者是葛底斯堡演说(自备梯子)。

:)

EOF